开云体育入口(中国)最新版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2021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发布时间:2022-05-05 19: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75学科级别:一级

一、学科简介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18年被确定为博士点建设后备培育学科。围绕计算机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多年的科研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多信息融合视觉技术、新一代互联网络技术等4个特色鲜明且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位点建有“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自动化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谭铁牛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0余个。拥有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人才10余人次。

本学位点借助湖南着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长株潭”奋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与本地支柱性产业或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合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达2600多万元,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50余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科学与工程问题。

5.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能胜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

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

面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应急管理等应用领域,开展智能集成化传感器设计、智能网关研究及设备研制、传感网络传输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高维信息前端预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面向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应用领域,开展云计算架构、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绿色云存储与共享、云服务与云安全、分布式文件系统及并行计算框架等方面的研究。

3

多信息融合视觉技术

面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等应用领域,开展多源异构数据汇聚与融合、基于内容的视频图像数据挖掘、海量视频分析研判、大规模人脸识别、印刷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4

新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及应用

面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应急管理等应用领域,开展新一代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包括服务质量、组播、光网络、移动与无线网络、三网融合、5G通信、空间网络等。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4年,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学分要求:

总学分

课程

总学分

学位课程

选修课

实践环节

学术活动

公共课

专业课

≥34

≥32

10

12

≥10

1

1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成立学科方向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考核。

六、课程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开课

单位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91002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10学分

91002002

自然辨证法概论

1

1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91003004

研究生综合英语

4

64

1

外国语学院

考试

91222002

科学与人文素养B

3

48

2

研究生院

考查

91013001

矩阵论

2

32

1

理学院

考试

12学分

91013002

数理统计

2

32

1

理学院

考试

00811001

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1002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14

软件系统与工程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1004

高级人工智能及应用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选修课

00812001

学科前沿与实践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10学分

00812002

计算机通信与移动互联网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11

数据科学与工程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03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04

物联网技术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23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技术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06

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07

计算理论与算法设计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30

自然语言处理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22

深度学习技术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10

机器学习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必修

环节

91000001

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必修2学分

91000002

学术活动

1



考查

补修课

00800004

计算机网络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学生补修

00800005

数据结构




考试

00800006

Java程序设计




考试

00800007

操作系统




考试

注:同等学力及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2-3门。

七、实践环节及要求

1.教学、社会和科研实践

在教学实践方面,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完成教学实习培养环节,如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专业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在社会和科研实践方面,要求研究生到我院建设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动力谷基地、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科研平台进行工程实践,也可以进入我校签约的科研院所、IT企业进行实践,目的是锻炼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实践不少于3个月,实践结束后需完成50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对于入学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1年以上项目研发的学生,经原单位证明和研究生院批准,可以免修社会实践。

教学、社会和科研实践至少选择一个,要求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报告并得到导师认可,满足要求者计1学分。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参加学术报告会、参加讨论班、作专题报告等,鼓励有条件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目的是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学术思想,使他们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次数应不少于6次,其中至少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次。每个学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前,要就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做不少于2次的学术报告或技术报告。

八、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2周内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包括研究生培养主要进程、研究课题的大致方向,选课及必读文献等,培养计划制定后,应依照执行。培养计划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完成。

九、学位论文

1.文献阅读与综述

硕士生在第1-2学期间,必须完成指导老师规定的文献阅读与综述工作,文

献数量在30篇以上,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硕士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并于第2学期末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要求清楚阐述课题相关研究背景、意义、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应得到开题报告会专家认可。

2.选题与开题

硕士生一般在第3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工作。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本学科的发展沿、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并力求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接轨,或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硕士生开题报告申请者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A.符合湖南工业大学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资质要求,并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

B.论文选题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培养方案要求;

C.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预期成果;实施方案与工作进度;主要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40篇,外文文献至少20篇)。开题报告必须经过导师同意并且签字。

所有研究生申请开题必须参加开题答辩,由答辩专家听取学生公开报告后,给出审阅成绩,并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者,方可进入后续培养程序。未通过的则延期3个月再给予1次开题机会,仍然没有通过者,给予延期开题的处理。

3.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应于第5学期末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前期各项工作,学院组织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学位论文正稿要求在第6学期3月中旬前完成。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要求文理通顺、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所涉及的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编辑标准统一。学位论文格式必须符合国家学位论文委员会和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的具体要求,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论文的参考文献应有40-6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在论文水平方面,要有独到见解或新成果,并在理论创新或技术创新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硕士生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最短不少于8个月。研究生在论文撰写阶段,要求每1-2个月,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及有关人员参加,帮助硕士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4.论文评阅与答辩

(1)论文评阅需通过审核,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利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量和深度;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等。

(2)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所有环节,取得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方可申请答辩。

(3)论文须经专家双盲评审,合格后方能参加答辩。

(4)答辩委员专家由5名或7名专家组成,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导师不得作为专家参与所带研究生的答辩投票工作。

(5)答辩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一般为6月初完成。

5.发表论文及其他

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核心及以上档次上的期刊(不含增刊)发表一篇论文(注:必须以湖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或副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内容应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一致。

申请提前答辩者必须以第一作者在SCI/EI收录期刊(不含增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CSCD核心集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发表论文内容应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一致。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

十、中期考查环节

1.中期考核

在第四学期4-5月份举行,参照《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和《计

算机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评分标准》由学科组、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和研究生工作秘书组成考核小组对硕士生进行的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学位课程成绩和所修的总学分、科研实践能力、科研成果的情况等;分个人自评、导师评分和专家组评分三类;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整改未通过者,视情况进行分流淘汰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在第5学期10-11月份举行,由学院安排由导师召集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中期检查工作,指导教师和学院检查小组听取研究生的论文工作现阶段汇报,主要对研究生实验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写作情况,小论文发表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出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与努力方向。论文中期检查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整改未通过者,视情况进行分流淘汰。

十一、学位授予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按培养方案要求通过课程考试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复审,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十二、必读的著作、学术期刊

1.主要学术专著

[1]李杰(JayLee)著,邱伯华等译.工业大数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2]王雪.人工智能与信息感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韩家炜,MichelineKamber著.范明,孟小峰等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4]周志华.机器学习.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5]方木云.高级软件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6]魏毅寅.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7]焦李成.深度学习优化与识别.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8]蔡自兴王勇.智能系统原理、算法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9]莫利斯著,任光亮译.无线通信(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10]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1]童荣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12]汤一平.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智能全景视频感知.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13]孟宪宇.多感知系统与智能仿真.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14]张传福. 5G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15]马建.物联网技术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3.

[16]Kenneth E著施平安译.系统分析与设计(第7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7]张德丰.大数据走向云计算.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4.

[18]李虹,李昊.可信云安全的关键技术与实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19]Tong Li. An Approach to Modelling Software Evolution Processes. Springer Press, 2008.

[20]Rafael C.Gonzalez, Richard E.Woods.数字图像处理(第3版)(英文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1]Gjlles Aubert, Pierre Kornprobst.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Image Processing: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the Calculus of Variations. The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22]William Stallings.数据与计算机通信(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3]冯登国.安全协议: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4]宁焕生. 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5]邓中亮,段大高,崔岩松.嵌入式系统设计.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26]刘淼.嵌入式系统接口设计与Linux驱动程序开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27]Michael Blaha James Rumbaugh. 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8]James F. Kurose, Keith W.Ross;陈鸣等译.计算机网络:用自顶向下方法描述因特网特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9]褚蕾蕾.计算智能的数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30]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主要学术期刊

[1] 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IEEE.

[2] IEEE Transaction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E.

[3] 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4] IEEE Transaction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IEEE.

[5] 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s. IEEE.

[6] ACM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Systems.ACM.

[7] ACM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Systems. ACM.

[8] ACM Transaction on Database Systems. ACM.

[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sevier Science.

[10] Computing Surveys.ACM.

[1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12]计算机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13]软件学报.中科院软件所.

[14]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国科学院.

[15]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

[16]自动化学报.中国自动化学会.

[17]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

[18]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19]中国图像图形学报.中国国家图形学会

[20]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高等教育出版社

[21]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22]计算机科学与探索.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23]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24]中文信息学报.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25]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国家863计划CIMS办公室.

[26]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7]计算机科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重庆分所.

[28]计算机工程与科学.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防科大.

[29]计算机应用.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成都计算所.

[30]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国计算机学会.

十三、参与专家

李长云、满君丰、朱文球、文志强、文志诚、肖满生、文鸿、胡永祥、彭成、袁鑫攀、徐曦

联系我们

综合办:0731-22183345

教务办:0731-22183321

学工办:0731-22183357

E-mail:computer@hut.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开云体育入口(computer.hut.edu.cn) @2022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 联系电话(传真):0731-22183345
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88号湖南工业大学崇慧楼 邮政编码:4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