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体育入口(中国)最新版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8-06-11 14:20

电子与通信工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  085208 

一、学科简介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各种应用技术以及工程方法,把电子与通信工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很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专业领域。本学位点借助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有效利用“长株潭”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依托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谭铁牛院士工作站、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实践创新基地,努力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高质量工程技术型专门人才。

本学位点围绕电子通信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多年的科研与工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通信集成电路与系统、微波光电子技术、融合通信与异构网络、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五个特色鲜明且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

面向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电子通信研发等湖南省支柱性产业或新兴产业,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高质量工程技术型专门人才,具体目标为:

1.系统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能胜任电子与通信工程及相邻专业方向的教学、工程应用、系统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3.具有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简介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融合通信与异构网络

异构无线通信,多射频通信,新一代网络编码,多业务融合通信,软件定义网络,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

2

智能信息与

信号处理

海量视频分析研判系统,大规模人脸识别云计算,基于内容的视频图像数据挖掘,印刷图像处理技术,基于海量文本信息的分类与挖掘技术。

3

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

高维信息传感技术,模型化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移动商务和物联网应用,智能制造设备状况监测与预警,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监测技术,智能家居系统。

4

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与装备

智能化电子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车载电子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自动驾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5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大功率器件设计与应用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要求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生实行学分制,学制为3年。

2.时间安排

第一学年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

3.学分要求

全日制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总学分33 学分。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课程学分设置

总学分

课程总学分

学位课程

选修课

工程实践

学术活动

公共课

专业课

33

26

7

14

5

6

1

五、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进入重点实验室进行工程实践、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等。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或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实际课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双导师制,由学校导师和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联合指导。双方导师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课题或技术管理课题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生。

六、课程设置

电子与通信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考核方式

备注

91002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研究生院

考试

7学分

91002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2

研究生院

考试

91003003

综合英语

4

64

1

研究生院

考试

91013001

矩阵论

2

32

1

研究生院

考试

14学分

91013002

随机过程与排队论

2

32

2

研究生院

考试

00811002

信号处理与分析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1005

高级通信系统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1006

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02

计算机通信与移动互联网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1004

最优化理论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选修课

91002004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1

20

1

研究生院

考查

5学分

91008001

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

1

20

1

研究生院

考查

00812002

功率器件原理与设计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03

微波通信与天线技术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03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05

物联网技术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06

光纤通信与光网络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06

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08

信号估计与检测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09

认知无线电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10

模式识别基础

2

32

1

开云体育入口

考试

00812011

电子信息材料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00812012

移动通信与云计算

2

32

2

开云体育入口

考查

必修

环节

91000003

工程实践

6

 

 

研究生院

考查

7学分

91000004

学术活动

1

 

 

研究生院

考查

补修课

00800001

现代通信原理

 

56

1

 

考试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学生补修

0080000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64

2

 

考试

00800003

数字信号处理

 

64

1

 

考试

00800004

计算机网络

 

56

2

 

考试

注:同等学力及跨学科报考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2门。

七、必修环节及要求

1.实践环节(工程实践)

要求研究生到公司或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工作,目的是使他们对所在单位各类业务工作有所了解,锻炼他们独立工作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时间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工程实践由专业技能训练,案例分析、设计与实现,工程实践报告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为2学分,共6学分。其中专业技能训练是部分专业课程的配套课程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学生在课程阶段学习的同时可以选择完成课程实践;案例分析、设计与实现是完成一个典型应用系统案例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工程实践报告是学生对个人所从事并完成的工程实践活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报告,旨在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总结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商量工程实践计划,并征得两位导师同意后,填写《湖南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计划表》。工程实践以校外导师指导为主,定期与校内导师沟通工程实践成果。工程实践期满后,需撰写《湖南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报告》。

2.学术活动(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环节的基本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研讨和学术讲座,主要是针对工程中的难点和前沿问题开展探索,参加学术活动采用6+2模式,具体是参加学术型讲座或报告6次以上,其中至少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每个学生在工程实践之后、学位论文完成前,就工程实践心得体会、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内容做不少于2次的学术报告或技术报告。由指导教师和专家评审组对其学术活动进行考核并报学院存档,学术活动属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取得1个学分。

八、培养计划

    全日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后2周内,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研究生培养主要进程、研究课题的大致方向,选课及必读文献等,培养计划制定后,应依照执行。培养计划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完成,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上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九、学位论文

1. 文献阅读与综述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完成指导老师规定的文献阅读与综述工作,专业学位硕士应结合专业实践,通过文献查阅,了解行业中的重要问题,要求开题报告前阅读中文文献不少于3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文献综述应在开题前完成,字数不少于3000字,并得到开题报告会专家评审通过。

2. 选题与开题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实际需要,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与应用价值,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案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系统应用开发等。论文选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管理问题的能力。

2)论文开题

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入学后第3学期完成并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申请者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A.申请开题的研究生应该符合湖南工业大学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资质要求,并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

B.论文选题符合湖南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

C.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预期成果;实施方案与工作进度;主要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文献的1/3)。开题报告必须经过导师同意并且签字。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申请开题必须参加开题答辩,由答辩专家听取学生公开报告后,给出审阅成绩,并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者,方可进入后续培养程序。未通过的则延期3个月再给予1次开题机会,仍然没有通过者,给予延期开题的处理。

3. 学位论文撰写

1)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是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按照国家学位委员会相关规定、《湖南工业大学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和《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执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内容须体现论文作者综合运用工程理论、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须联系工程实际、重点突出,应能反映工作成果的实用性与新颖性;须突出社会性、经济型和使用价值。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分为产品研发类、工程设计类、应用研究类、工程/项目管理类、调研报告类五种。

2)论文撰写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设计)应在校内导师、或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指导下,由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第5学期初写出论文初稿。为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能体现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运用电子与通信工程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按照国家学位委员会相关规定和《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执行。

产品研发论文、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主要包括:(1)中英文摘要、关键词;(2)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3)选题的依据与意义;(4)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5)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6)结论;(7)参考文献;(8)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论文发表等);(9)致谢。

案例分析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一般包括:标题、引言、背景材料、案例分析主要内容、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几个部分,必要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应作为附录一起提交评审与答辩。

调研报告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主体一般包括:标题、引言、背景材料、调查研究方法、研究主要内容、调查结论与建议、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几个部分,必要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应作为附录一起提交评审与答辩。

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要求如下:

A.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B.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C.系统应用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4. 论文评阅与答辩

1)论文评阅

A.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论文评阅前,必须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预答辩。根据学院分学位委员会的最终评议,给予是否通过预答辩的决议。预答辩通过后,方能进入学位论文评阅阶段。

B.论文评阅的内容包括: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论文评价指标参照《湖南工业大学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执行。

C.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

D.论文除经校内导师写出评价意见外,还需由3-5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中,原则上以校外专家为主,校内至多一名。评阅成绩必须都在合格以上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答辩

申请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A.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

B.论文开题、工程实践、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论文评审通过,且完成相应的科研成果;

C. 达到湖南工业大学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其他要求。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所在学院聘请5具有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得作为专家参与所带研究生的答辩投票工作

答辩委员会应对答辩人进行严格的考查,并对学位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做出评价,给出成绩,写出评语,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确定是否授予学位。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按《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参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5. 发表论文及其他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答辩前,获得如下科研成果之一则视为达到要求:

1)以第一完成人(或导师第一完成人,本人为第二完成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

2)一项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设计方案并被企业采纳(需提供权威部门的原始凭证、证明文件及复印件)。

3)作为第一完成人,其科研成果或科技作品在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

4)以第一作者(或导师/副导师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省级以上期刊(不含增刊)上发表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申请提前答辩者必须以第一作者在SCI/EI收录期刊(不含增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CSCD核心集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发表论文内容应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一致。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

十、中期考查环节

1. 中期考核

1)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第4学期完成。

2)所有研究生必须通过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开题答辩、工程实践、论文后续工作开展等方面。

3)中期考核必须经过指导老师审核同意。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阶段。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

2.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1学位论文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第5学期完成。

2)所有研究生必须通过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完成程度、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等。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督促研究生对论文进行改进。

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必须经过指导老师审核同意,并经专家评审组评议为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阶段。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

十一、学位授予

严格执行《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按培养方案要求通过课程考试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工程实践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二、必读的著作、学术期刊

1.主要学术专著

[1]   童荣胜. 电子与信息工程方法论.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   张贤达,保铮. 通信信号处理.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3]   普埃克等著 李锵等译. 通信系统原理.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4]   周润德等译. 数字集成电路电路、系统与设计(第二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5]   Proakis,J.G. 数字通信(第五版)(英文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1.

[6]   邓中亮,段大高,崔岩松. 嵌入式系统设计.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7]   部君华,智能传感器系统,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6

[8]   Giannakis,G.B. 无线与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新技术第1:信道估计与均衡(英文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9]   李向丽. 高级计算机网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0] Thomas M. Cover , Joy A. Thomas  .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2nd Edition. Wiley-Blackwell, 2006.

[11] 马建. 物联网技术概论.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3.

[12] 拉马斯瓦米,西瓦拉詹,光网络(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

[13] 冈萨雷斯. 数字图像处理(MATLAB).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4] 胡先志,余少华. 光纤通信基本理论与技术.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15] Arslan.H.. 认知无线电、软件定义无线电和自适应无线系统.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8

[16] 侯强,吴国平,黄鹰. 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7] William Stallings著,高速网络与因特网性能与服务质量(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

[18] 唐贤远,邓兴成著,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19] 萨斯,施密特,李杨. FPGA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与实践(移动与嵌入式开发技术).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0] 莫利斯,田斌 , 任光亮. 无线通信(第二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

[21] MitchellT.M.著,曾华军等译,机器学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

[22] 斯图尔特 著,概率论、马尔科夫链、排队和模拟,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8

[23] William H. Tranter, K. Sam Shanmugan.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Simulation with Wireless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2004.1.

2.主要学术期刊

[1]   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IEEE.

[2]   IEEE Transaction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E.

[3]   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4]   IEEE Transaction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IEEE.

[5]   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s. IEEE.

[6]   ACM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CM.

[7]   ACM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Systems. ACM.

[8]   ACM Transaction on Database Systems. ACM.

[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sevier Science.

[10]  Computing Surveys.       ACM.

[11]  电子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12]  通信学报. 中国通信学会

[13]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中国科学院

[14]  中国科学(信息). 中国科学院.

[15]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

[16]  中文信息学报.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17]  计算机学报.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18]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19]  Advanced Software Research. 中科院软件所.

[20]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21]  计算机应用.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成都计算所.

[22]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23]  计算机工程.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

[24]  自动化学报. 中国自动化学会.

[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26]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防科大.

[27]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8]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国家863计划CIMS办公室.

[29]  计算机应用研究. 中国计算机学会.

[30]  计算机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重庆分所.

十三、主要参与专家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签名

1

 

 

 

 

2

 

 

 

 

3

 

 

 

 

 

周立前  李长云  满君丰  朱文球  文志强  鸿  胡永祥   

龙永红  黄晓峰  谭会生  舒小华  李军军  谷志茹

 

 

 

学院(部)行政负责人(签字):

     

                                                  学院(部)公章 

联系我们

综合办:0731-22183345

教务办:0731-22183321

学工办:0731-22183357

E-mail:computer@hut.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开云体育入口(computer.hut.edu.cn) @2022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 联系电话(传真):0731-22183345
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88号湖南工业大学崇慧楼 邮政编码:4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