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体育入口(中国)最新版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

发布时间:2023-03-22 20:11

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权级别:硕士一级学科

一、学位授权点2022年度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十二五”和“十四五”重点学科,2018年被确定为博士建设后备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被确定为国家“双一流”建设专业。围绕计算机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本学位点在多年的科研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智能信息感知技术、智能图像与医学信息处理、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带头人李长云教授在国内外计算机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是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计算机学科带头人、“智能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业物联网”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湖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等。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包装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教学科研奖励。平台优势明显,本学位点建有“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自动化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有“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化”等3个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同时,积极深入企业园区,开展有效的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提高本学位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科研项目攻关、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良好生态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领域高级专门人才: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4)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科学与工程问题;5)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宽广的专业视野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与学术道德,具备良好团队协作精神,能胜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设置了3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智能信息感知

技术

本方向面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展智能信息感知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针对工业大数据采集中设备异构多型,通信协议类型繁多的特点,研究具有通用化、智能化的工业大数据感知融合方法,为工业大数据采集处理提供统一的边缘计算框架;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大数据融合处理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垂直行业知识图谱系统;智能信息感知平台研发及行业领域示范应用。

本方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5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本领域权威期刊《IEEE Access》等发表论文 20余篇,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智能图像与医学信息处理

本方向针对医学数据及媒体信息的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小样本医学图像进行处理,挖掘各种复杂疾病的可能靶点,筛选新冠肺炎药物;研究中远距离虹膜及人体步态识别、身份认证图像检索、多目标跟踪与识别技术,开发精准身份识别算法和产品;研究复杂应用场景下特定目标模糊图像清晰化的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刑侦环境。

本方向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1项,在本领域《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Scientific reports》等权威期刊发表三大检索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工业大数据与

云计算技术

本方向面向工业领域开展大数据与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多源异构工业大数据的融合表示,工业装备健康状态评估建模及预测,面向制造全过程的大数据感知、采集与建模,以云存储为核心的大数据高效低成本存储,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融合与挖掘分析,以及面向协同制造应用的大数据可视化与优化评估等关键技术。

本方向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12项,在本领域权威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通信学报》等发表论文 30 余篇,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7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0项。

(三)师资队伍

目前学点共有校内硕士生导师36人,教授职称21人,博士学位教师29人,50岁以下教师23人,40岁以下教师5有海外访学经历9其中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1 学科带头人李长云教授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入选株洲市科技领军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子课题、国家自科基金、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学术骨干有朱文球教授、曾志高教授、肖满生教授、文志强教授、文鸿教授、邓晓军教授、刘丰年教授、袁鑫攀副教授、彭利红副教授、彭成副教授、万烂军副教授、张龙信副教授等,这些学术骨干都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有长期的研究生培养经历先后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

校外行业产业导师13人,多为来自中车集团、北京元码基因等大型国企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

(四)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序号

平台名称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

1

“智能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科技厅

2015

2

“智能感知与网络化控制”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教育厅

2014

3

“智能感知及信息处理”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湖南省科技厅  湖南省科协

2017

4

“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合建)

湖南省教育厅

2014

5

“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湖南省创新服务平台(合建)

湖南省科技厅

2015

6

“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分析”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合建)

湖南省教育厅

2020

7

“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化”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湖南省教育厅

2019

8

“信息系统研发与集成”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湖南省教育厅

2013

9

“工业物联网”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

10

物联网湖南省虚拟仿真教学中心

湖南省教育厅

2016

11

信息技术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湖南省教育厅

2016

我校信息学科以“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身份整体性进驻中国动力谷,一期3500平米科研与实验场地已投入使用5年。“智能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在校内建设了600平米的研发和试制场地。本学科与中车株机、中车株所、湖南长城计算机、株洲国创科技等企业建立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本学科研究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和测试设备。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思政教育

硕士点专门配备了主管研究生思想工作的副书记和专职辅导员,并有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会,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三助和三下乡活动,本年获湖南省优秀毕业生1人。

招生与培养

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2022年,27位研究生的81审结果,其中16份为优秀,60份为良好,优良率达到93.8%

2022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效果显著,2022年上线73人,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25人,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硕士32人。2023有效报考384人,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2022年,我院在各类研究生竞赛中取得佳绩。在2022IKCEST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暨第八届百度&西安交大大数据竞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技知识中心主办)中获三等4人次;在数维杯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12022年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2022-2023年度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秋季赛)、第五届开源创新大赛中,获等奖3项;获其他省部级奖10项。

)师资队伍建设

本年度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导师团队”和“优质课程”两项工程建设。围绕学科方向,优化导师结构,集中力量打造智能信息感知技术、智能图像与医学信息处理、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三个导师团队。2022年学位点引进博士2名,1人晋升教授职称。学校研究生导师每两年选拔一次。2022年学校组织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导师考核及聘任工作,刘强副教授取得导师资格。通过开展导师资格遴选和考核聘任工作,进一步夯实研究生导师队伍。外聘兼职导师4人。

科研与技术创新

2022年度获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项。李长云教授牵头申报的“基于工业设备泛在互联的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张龙信博士参与的“异构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的任务调度理论和并行算法设计方法” 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组织 “端云结合的铁路联锁信号智能检测装备”等3个项目参加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轨道交通专业赛。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检索论文15篇,其中12篇;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48个。

论文质量与就业升学

我院于2017年开始实施学术型研究生毕业条件新标准,必须发表或录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方能申请硕士论文答辩。该项改革措施有效促进和激发了研究生的积极性,科研论文发表和硕士论文质量较以往均有明显提高。2022年,我院研究生共发表或录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5篇,发明专利9项,若干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专利总数达60余项。

我院研究生一直保持100%就业。2022年,有2位毕业生考取了双一流学校的博士。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师资队伍整体较强,但年龄偏大,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重大科研项目及高水平科研成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级课题立项、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国家级项目以上课题及成果奖项、ESI论文等标志性项目和成果仍然还需突破。

(三)现有办学条件影响学科发展

学科建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及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科平台,但平台场地、建设资金、运行保障等方面尚存一定困难,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

我院大力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中车株洲所、中科院自动化所、株洲国创、湖南长城计算机、元码科技(北京)、天桥嘉成、华通科技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平台。

(二)加强学科科研方向凝练,推进培养机制改革

改变以传统的二级学科模式进行招生和培养方案,凝练方向,推进学科平台整合,为申报省级奖励、推进学科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三)规范研究生培养资助制度,改革导师上岗制度

加大研究生培养资助力度,研究生每年资助力度达1万元以上,上岗导师应有一定量的账面科研经费和项目作为依托,确保研究生能够有科研经费支持。

(四)多方促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扩大学科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数量与质量;以谭铁牛院士工作站和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株洲服务站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联系我们

综合办:0731-22183345

教务办:0731-22183321

学工办:0731-22183357

E-mail:computer@hut.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开云体育入口(computer.hut.edu.cn) @2022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 联系电话(传真):0731-22183345
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88号湖南工业大学崇慧楼 邮政编码:412007